童年纪事
---引子---
中午的阳光很强烈,我一个人背着书包走在上学的路上。至于为什么没有和村里的小伙伴们一起,我已经不可能记得了。
从家到学校有很多路可以走,甚至可以走很宽的大土道,但我走的是田间的小路,我喜欢这样,我喜欢那种被花草树木包围在中间的感觉,直到现在依然是这样。
小路两边全是清一色的油菜,得有十几亩吧。油菜下面没什么杂草,只有半干的泥土和一些落叶。这些油菜长得很高,甚至比我都高,全都开着金黄色的花。走在这片花海中,顶着太阳,除了能听到飞虫舞动翅膀的声音,便什么也听不到了,连空气都似乎是凝固的。骄阳蒸发着泥土和土地上的腐殖质,混合了油菜花的香气,接连不断地把一种溽热腥香的气息送入我的鼻孔,无法回避。
这不是最近才发生的事,而是很多很多年前的事。说实话,每当我回忆起自己的童年,这一幕就会迫不及待地出现在我的脑海中。不是为别的,只是因为这片美丽得令人终生难忘的花海,以及这片空气清新的土地,而我就出生在这里。
---过年---
小时候盼望过年,不过并不是因为象有些人说的,过年可以穿新衣服、吃好吃的,而是因为过年很有气氛,比平时玩得更开心。特别是进入小年之后,一天比一天激动。印象非常深的是,有一年冬天放学回家,在即将拐进入村的小路时,有人说还有半个月就过年了。听到这话,脑海里顿时浮现出过年美好场景来,心里既憧憬,又激动。
我们这里属于中原地区,腊月二十三是小年,这一天照例要烙饼子吃,喝萝卜粉条汤。我不爱吃这没有馅儿的饼子,但这是习俗,也没办法。腊月二十四要扫房子,打扫卫生;二十五、二十六也有活动,忘了是啥了;二十七要杀早鸡;二十八把面发;二十九要蒸馍笼,不是蒸一点点,是要用好几层的屉子蒸很多。我妈爱做好几种花卷儿,有的每层之间洒着葱花和川椒叶子;有的每层之间夹着红枣。反正我最爱扣里面的枣吃。
实际上,腊月二十九是最忙的,从白天忙到晚上,而且是全家老少一齐上阵。晚上要炸各种东西,其中最后一个项目是炸油条。小时候生活条件不是那么好,特别爱吃油条,所以我和哥哥姐姐们不睡觉,就等着炸油条,帮忙往灶里加柴。好不容易等到半夜,油条出锅了,要先放在盘子,敬灶王爷,然后轮到我们吃,但这个时候谁也没胃口了。
炸完了油条,夜已经深了,我们也困得不行了,于是去睡觉,睡前还憧憬着三十早上穿新衣服。实际上,睡觉之前,母亲要交待我们,从初上早上开始不能说不吉利的话,好象也不能动针线,剪指甲之类的。在我们睡觉的时候,父亲在堂屋里架着木头烤火,母亲则坐在床上赶第二天我们要穿的新衣,而我们就偎依在母亲身边。印象中,父亲会在堂屋里烤火烤到五更,而母亲也因做新衣服而彻夜不休。
到了五更的时候,天还没亮,父亲就在院子里放起了鞭炮。通常来说,我们家是最早放鞭炮的,为的是讨个好彩头,而父亲也经常为此自豪。放完鞭炮,父亲就开始用唱片机播放豫剧。这里村里唯一的留声机,当年买这台留声机花了一百三十八块二,我记得非常清楚。这是一台晶体管留声机,主要用来放细纹唱片,也能收音。为此,我们家买了很多唱片,大部分都是豫剧,比如《穆桂英挂帅》。当然,也有别的剧种,象《空城计》,等等。听得时间长了,我都记住了很多短的唱腔,到现在也能唱两句,象什么“辕门外三声炮/如同雷震/天波府里走出来我/保国臣/”,以及“我正在城楼观山景/忽听得城外乱纷纷”,等等。
随着父亲放起了鞭炮,我们都被震醒了,同时我最期待的时刻也到来了。穿上母亲做好的新衣服,飞快地跑到院子里拾炮子(捡鞭炮)。也许是那个时候的鞭炮质量不好,放完一挂鞭后,总会有很多没响的鞭炮,有的还完整地带着焾子。刚刚搜罗完自家院子里的鞭炮,村里其他人家也开始放起了鞭炮。顺着鞭炮声的方位,我飞奔着跑过去拾鞭炮。此时,其他小伙伴也陆陆续续地跑了过来,一起抢拾鞭炮。拾完了这家,如果别处又响起了鞭炮声,我们又一窝蜂地跑过去。
等所有人家都放完了鞭炮,天已经麻麻亮了。我揣着鼓鼓的两兜鞭炮回到家中,母亲和父亲正在煮朝酒——一种用豆腐泡、黄酒,以及其它材料煮成的汤,有浓浓的酒味。在我们这里,大年三十早上,离得不远的邻居要互相端朝酒,我和哥哥姐姐的任务是给周围邻居端朝酒。当然,别人家也会给我家端来朝酒,端来的朝酒被倒入锅中,和我家自己的朝酒混在一起煮,并且送往别的人家。这种风俗怎么来的,我不知道,但它大概象征着邻里之间和睦相处,亲如一家。
喝完了朝酒,天基本上已经亮了。根据以往的经验,在预计到邻居可能会来拜年的时候,父亲或者母亲会在堂屋的门槛外面放一根木棍。这种做法是有寓意的,如果不小心,人在进屋时有可能被木棍绊倒,这就相当于给主人家磕头了。直到现在,我家还保留着这一传统。
现在,父亲和母亲正在堂屋里坐着,桌子上通常摆着水果糖,以及花生瓜子,我们要给父亲和母亲磕头拜年。父母很高兴,会给我们贰分钱、伍分钱,或者一毛钱、两毛钱,我们高兴得很。此时此刻,我忽然想起我最爱伍分钱的硬币,不单单因为它是最大的硬币,也是因为它在阳光下闪着亮晶晶的光芒,对于一颗幼稚的心灵来说,它是那么洁白,那么神圣。
从初一开始,小孩子们都没么事做,也没什么娱乐。对我们来说,最大的乐趣是燃放拾来的鞭炮。找一根棉线点着,有焾儿的鞭炮就直接放了,没焾的鞭炮用钉子扎个眼儿,塞一根焾儿,堵瓷实再放。放到后面不耐烦塞焾了,回屋拿两个斧头,把一个斧头放地上,上面放上鞭炮,再用另一个斧头狠劲一砸,“啪~~!”耳朵震得嗡嗡响。
小时候家里不富裕,当然了,整个国家也不富裕,我们家过年可能只吃一两斤肉,但这个肉要在年三十里用来炖萝卜,然后捞出来招待年下来的客人和亲戚,我们吃沾了肉香的萝卜,也许有那么一点点肉。春节里要吃饺子,包子馅通常是萝卜馅,但这在我们看来已经非常好了。
在我家,也许是整个中原,饺子是包成元宝形的,包法比北方复杂。首先要擀面并将面切成大小合适的梯形,放上馅,再卷起来一捏,就象元宝一样,当然这肯定是有寓意的。在北方,饺子皮是圆的,放上馅之后捏成半月形,封口处带有好看的褶子。我不觉得这种包法是正宗的,但是由于CCTV年年宣传,以为这就是饺子的正确包法。
---插一段题外的事情:配了个电脑---
一直想配台新电脑,但迟迟没有行动。上周,在娘子的要求下,行动起来了。首先是处理器,原本买一片i9-10850K,但所说要加水冷,而且Z490主板特别贵,决定退而求其次,买i9-9900K。
在淘宝上买了一片i9-9900K,十分精致,我感觉处理器这种东西更象是艺术品。i9-9900K可以配一块Z390的主板,原本准备买华硕,但同事说华硕的主板,贵的不错,便宜的不好,于是决定买技嘉。为靠谱起见,最终,我在京东上买了一块Gigabyte Z390 AORUS PRO WIFI。
在淘宝上买的电源(CoolMaster)好奇怪,主板上有单独的CPU供电,属于8+4的,只能拼出8或者拼出4,不能都有。所以只好用两个4拼出一个8。
电源输出原本有8,但线序不对,但我不清楚,所以一开始点不亮。到晚上有空,我想再试试,按照它的接口开关重新拼一个8,这回点亮了。
我原先的电脑录视频的时候,超过6分钟就出现声音和画面不同步的情况。它的配置是i3-8100,8GB内存,GTX760显卡。我这次原本准备加一块独显,但是还没买的时候,先用i9-9900K的核显试了一回,30分钟也没有出现不同步的情况。是不是因为9900K太过于强悍,不知道,但是配备独显的需求暂时搁置。
虽然没有出生在乡下,但是乡下生活还是经历过的。阅读李老师的短文,不由间思绪已经回到几十年前。
肯定是邵老师吧,喔,,那都是几十年前的事了,我11岁就回城了。不过童年时光最难忘,这倒是千真万确的。人的一生,由童年决定哩。
老师,你有学习群吗?可以加入吗?条件是什么
目前就是李忠读友会(663021722)、 计算机安全攻坚组(312811740);买了视频的朋友凭订单号加群:学习交流一(617094600)。
现代版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
闫安,哈哈,我猜到了。
哈哈,bingo
向你学习,多多指教
- ̗̀(๑ᵔ⌔ᵔ๑)
李忠老师您故乡是十堰吗?看您书里提到这个地方了
反正不简单,我生在河南镇平,湖北十堰长大,然后定居吉林长春哩!
李老师,这几天拜读您写的《穿越计算机的迷雾》,这本书写的太好了,从最基本的电子二极管,三极管,触发器,讲述了很多科学家的故事,让我增加了非常多的知识,也厘清了我对单片机原理内部的认识,期待有机会能来拜访您
李老师,您的电脑配置清单有吗?能不能给我一份,
谢谢了!
配置还是很简单的:
中央处理器:i9-9900K
主板:Gigabyte Z390 AORUS PRO WIFI
内存:Kingstone DDR4 16GB 3200
SSD:Kingstone
电源:Coolmaster 战剑2代 600W
暂时没有配显卡,处理器内置的UHD-630目前来看够用。
主板在Windows 10下面可能没声音,原以为是主板问题,安装主板驱动就好了。
感谢李老师,在百忙之中,还抽出时间来回复,谢谢!
配下来多少钱
时间长了,我都忘了。不过东西就是上面那些,可以计算。
竟然是十堰人,哈哈哈。同是车城选手一枚
一书是不是中国版的《编码的奥秘》?
是有这种说法,搞得好象我们抄袭国外,但我觉得国人未免自我轻贱。
没有这个意思。因为看过这本书,故有此问。写的挺好的。
阅读穿越计算机迷雾的时候就知道李老师是一位很富有感情的人,喜爱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。咱们的童年时光都差不多~
有空一起游玩喝酒啊~